极速搜索

关键字:
类 型: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深圳城市交通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我们用行动分担悲伤 传递力量

时间:2015-06-10 来源: 点击:5457 编辑:121

“东方之星”轮救援现场

救捞职工集中力量实施扳正钢缆转化成起浮钢缆作业

累极了的搜救人员席地小憩,随时准备继续战斗

“东方之星”轮已被扶正

朴实的贺林春夫妇


6月7日上午903分,长江大马洲水道汽笛长鸣。已被整体打捞出水的“东方之星”轮静静泊在水中,人们朝着它的方向肃立默哀。静止的3分钟内,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612128分至68日上午,“东方之星”轮翻扣水底又重见天日,遇难者人数升至434人,有14人生还,仍有8人下落不明。

对于参与救援的救捞、海事、航道、船检等交通人来说,这7天,宛如7年那么沉重和漫长。为了家属的期待,为了逝者的尊严,大家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悲伤而克制,痛苦而坚韧,用团结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用全力以赴的同胞之爱,为悲伤的时刻增添暖意。

承载希望的“生命之舟”

在“东方之星”轮救援现场,武汉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的“救绞一号”、“航勘201”轮身负重要使命,是最靠近沉船的现场救援平台和前线指挥部。

“救绞一号”轮62日凌晨接到救援命令后,风雨兼程从石首赶赴沉船水域。作为最先到达的救援船舶,“靠上去!救人!”是每一名船员的心声。在风浪中靠上沉船极其危险,但船员们没有丝毫犹豫,减速、靠近、放跳板,一连串的动作迅速而坚定。由于江水流速太大,作为第一艘靠上沉船的救援船,“救绞一号”没地方系缆,不停地与沉船发生碰撞,发出令人忧心的撞击声。轮机员杜雄林迅速走下跳板,跳上沉船,在“东方之星”轮船底焊接系缆用的卸扣。4个焊接下来,他的双眼红肿,脸上也被刺得脱了一层皮。卸扣焊接顺利完成后,“救绞一号”终于和“东方之星”轮牢牢系在一起。2日下午,作为支援船舶,“航勘201”也抵达沉船水域,迅速靠上“东方之星”轮,和“救绞一号”一起呈三角形泊系,形成了一个更大、更稳定的救援作业面。

此后,这个特殊的平台成为现场救援的重要阵地。两名幸存者被从这里出发的潜水员找到并成功获救;电力、潜水用空气源源不断送到潜水搜救点;潜水刀、手电筒等搜救工具从这里递到潜水员手上;一批又一批待命的救援官兵集结在此等待命令;担架、医疗设备、各类药品、医生、护士在甲板上设置的医疗点快速聚集;几十名媒体记者在这里做现场采访;为了应对突发状况,舟桥部队乘冲锋舟在平台外侧24小时待命……而两船的全体船员竭尽所能为救援提供一切便利,最初的50多个小时几乎没有睡觉,不敢离开岗位半步。他们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一心只想多做一点事,再多做一点事。

和“救绞一号”的“战备基地”性质不同,“航勘201”轮要发挥的是现场指挥部的作用。在这里,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施策、有序协调、快速安全”的救援原则;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副部长何建中几天几夜驻守船上,现场指挥水上水下救援行动;海军、空军、广州军区和武警部队的首长们密集开会,发出一个个“作战命令”……从凌晨到深夜,船上只有十余平方米的会议室里,总是人来人往,灯火通明。从“航勘201”轮发布的每一个救援方案、每一个行动指示,迅速由各救援队伍执行落实,犹如从“中枢神经”发布的指令,指挥与保证着每一条“反射弧”的运行。

……

6月4日下午18时,“东方之星”轮船体开始扶正作业,“救绞一号”与“航勘201”为了配合扶正工作暂时后退转入搜救待命,它们与“东方之星”轮紧紧相连的50多个小时,成为救援人员永远的记忆。

把“倒着的世界”扶正

长江沉船,400多条生命生死未卜。最初的希望,都寄托在潜水员的水下探摸上。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倒过来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沉在黑暗的水底。

70多个小时的搜救过程中,200多名潜水员们身背几十公斤重的装备一次次潜入水底,对沉船上的100多个房间逐个探摸;与此同时,救援人员对空气舱、污水井、首间舱进行了割孔探查并使用生命探测仪继续探测。遗憾的是,除了62日救出两名幸存者,此后再未发现生命迹象。

专家综合研究分析,船体内再有生还者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在总体判断没有人员生还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整体扶正,以便尽快地全方位对所有舱室进行排查,有利于“在最短时间搜寻失踪人员,最大限度保护逝者尊严”。

6月420时起,“东方之星”轮扶正救助打捞方案开始实施。整个施工的重点和难点是水下过底钢缆的穿引,这项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整艘船扶正与打捞能否顺利进行。由上海打捞局、东海救助局、广州打捞局以及武汉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共50名潜水员组成的救捞队伍,冒着大雨兵分三组彻夜不停开始工作。

然而,暴雨之后长江流速加快,除靠近岸边的一侧流速相对较慢外,沉船区域部分位置水流速度高达1.8米每秒。此外,沉船水域属于抛石区,江底有大量不规则石块,由于沉船倒扣在江底,船舷90度直角边紧贴河床,与水底石头紧紧压在一起,潜水员只能用手将竹片牵引绳子,从紧紧压在一起的船体和水底石头的缝隙中穿引过去。

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徐兆健事后回忆,在水流湍急的江底,潜水员要一边用肩膀紧紧顶住沉船船舷来稳定身体,一边用手慢慢推着竹片穿过弯弯曲曲的石头缝。每条通道的穿引都需要有一对潜水员隔着宽11米的沉船,在两舷同时作业。“水流快,竹片穿过去就被水流冲走了,对面的同伴找不到竹片,还要抽回来重来,重复了五六次也不成功。最多时通过6对潜水员轮番下水才能成功找到一个通道。”

作业中,钢缆被船体卡住而断裂的情况屡次出现,也不时会发现遇难者的遗体。为此,现场作业人员必须根据河床护坡和沉船位置的情况,不断调整、寻找最合适穿引钢缆的角度和位置,同时也要经常停止施工,配合相关部门转运遇难者遗体。“反复重来,在水下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体力消耗很大,水底温度低,人感到冷、饿,但我们都不吭一声,继续干,一定要把任务完成了再出水。”徐兆健说。

经过连续十几个小时毫不气馁的奋战,4根钢缆千斤带着救捞人的坚韧意志和核心技术,终于穿过了沉船船底,为后续的沉船扳正起浮发挥了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6月51850分许,“东方之星”轮整体扶正打捞出水映衬在血红的夕阳下。自此,救援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海巡艇无处不在

“东方之星”轮救援过程中,事发水域的交通组织、航道通航保障、施工现场维护、核心水域警戒、接送救援人员、运送救援物质等工作,由长江海事局的16艘海巡艇主力承担。江面上,中国海事的蓝色旗帜迎风飘扬。

6月3日,记者在海事现场搜救指挥船“海巡12513”上见到了很多已经两个昼夜不眠不休的海事人。他们眼睛通红,神情疲惫,忙碌的身影却一刻没有停歇。在记者登船的近一个小时内,指挥艇两侧不停有其他海巡艇靠泊然后离开。“除了对救援水域实施交通管理,我们很大的任务是负责协调船舶进行救援人员和设备的转运。船上人员的盒饭、矿泉水,都需要我们的海巡艇一趟趟往返于码头和现场,及时送到各种作业船、指挥船上。”船上一名海事工作人员介绍道。话音未落,他的电话再次响起:“广州打捞局的人员和设备已到监利县,请协调现场海巡艇帮忙运送到核心现场。”

离开“海巡12513”,记者登上了靠泊在沉船旁边的“海巡1202”。在这艘较大的海巡艇上,航道人、海事人、救捞人、部队官兵川流不息,船上到处都是心急如焚的救援者。据长江海事局的一名处长介绍,“东方之星”轮翻沉后,长江海事局快速反应,立即成立事件应急处置小组,启动应急预案。612351分岳阳海事接警后赶赴现场成功救起2名落水者,62日凌晨一点长江海事局局领导赶到现场指挥,协调了荆州局、武汉局、岳阳局的160名执法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同时组织协调地方港航、长航公安等部门,投入11艘航标艇、7艘公安艇、46艘冲锋舟、2艘港航艇、17艘社会船舶和15艘渔船(共计112艘),向事发点下游220公里水域认真开展搜寻,并调集医疗救护力量对受伤人员及时医治,救助落水人员。

救援中,为确保沉船打捞工作平稳有序,防止次生事故发生,长江海事部门安排了“海巡12530”、“海巡12242”等6艘海巡艇及全体执法人员24小时对事发水域采取针对性、阶段性的交通管制措施:事件发生之初,对事发水域实施了禁航,确保人命救援顺利开展;救援中,解除封航,发布安全提示信息,仅63日至6日,就先后维护918艘过往船舶低速安全航行,确保航运畅通和救援工作两不误;在64日晚至5日的船体扶正起吊期间,按照指挥部要求,对事发核心水域救助力量予以协调,并清场戒严,清理所有与施工无关船舶,确保沉船打捞工作平稳有序。同时,长江海事部门还实时监控事发水域的通航环境,针对5日早晨突发大雾,迅速通过语音区播不间断发布监利大马洲水域大雾预警信息,确保航运安全、畅通。

在沉船打捞过程中,沉船区域发现少量溢油。为防止沉船油污水污染长江,长江海事局准备了吸油毯、消油剂,一流专家和清污船在现场待命,随时做好回收油污准备。从65日凌晨起,先后分3批进入核心区水域进行油污清理工作。截至5日,该局共投入执法人员66人次,使用28560公斤吸油毯对渗出的少量油污进行了妥善处理,成功避免了长江水体的污染。

随着“东方之星”轮救援工作的推进,自66日起,失踪人员的水上搜寻范围自长江中游事发水域扩大至上海吴淞口,上海海上搜救中心随即部署各相关机构派出船艇、飞机在水面、空中和沿岸展开立体式搜寻。67日,上海海事局组织10余艘巡逻艇和3架空巡飞机加强搜寻,并通过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信息广播,协调来往船舶参与搜寻行动。

海巡艇,继续在长江上逡巡游弋,按照“不停止、不放弃”的原则,全力做好下一阶段的搜寻工作。

救援一线的不眠夜

沉船水域的江边大堤上,满是救援车辆和部队官兵;事发水域,停满了救援船只和大型打捞船;江面上,海巡艇来回穿梭;空中,直升飞机盘旋搜寻……这是一个生命至上的庞大的救援系统,而这个系统,由几千名通宵达旦、不眠不休的救援者共同支撑。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国家的搜救力量在此汇集。

“把大家叫过来,马上开会。”64日清晨6点,窝在“海巡1202轮”会议室沙发稍作休息的记者和其他人,被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和副部长何建中召集开会的声音叫醒。而就在此前的凌晨340分,两位部领导还在这间会议室与各路专家一起商讨下一步的搜救方案……

在救援现场,记者碰到了部安全总监王金付、部海事局局长陈爱平、长江航务局局长唐冠军、长江海事局局长王茹军、长江航道局局长付绪银、部救捞局副局长王雷、上海打捞局局长洪冲、副局长蒋岩以及东海救助局副局长郭秀斌、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总经理王志刚等干将。他们24小时驻守一线,饿了吃盒饭、泡面,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靠着休息一会儿。沙发已经是很难得的休息场所,更多人只能趴在椅子上或直接躺在甲板上,一声令下,马上就得爬起来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

从全国抽调来的海事、潜水、救助、打捞、船体、船舶修造等领域的几十名专家也汇聚在沉船周围随时待命。他们和船员、潜水员、起吊操作人员、海事人员同吃同住,随叫随到。救援现场, 一批又一批潜水员浮出水面稍作调整又继续下水探摸,他们频繁下水,最长时间曾连续28个小时没有休息;一个又一个海事人刚坐下来打盹,一个电话就马上弹起,迅速进入紧急状态……船上空间狭窄,路面湿滑,但大家都脚步匆匆,生怕误了救援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任务。

蹲在墙角或趴在桌子上小睡的交通人随处可见。连续熬了几天几夜,大家都面容憔悴,头发蓬乱,眼睛充满血丝,很多人已经累得说不出话了。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虽然极度疲劳,但没有人倒下,为了水下的400多个同胞,大家意志坚定地持续作战。“只要有一丝救人的希望,我们就要竭尽全力!”

6月3日深夜,在“海巡1202”的小厨房,记者偶遇中国船级社的两名技术人员。他们同中国船级社的其他几位同事在2日上午就一起赶到了救援现场。当记者6日在机场候机返京时,已经几天几夜没有睡个完整觉的他们发来道别的短信:“一路平安!昨晚又在船上奋战一夜,刚下船,累,特别累。”

据中国船级社国内营运检验管理处副处长林耿菁介绍,61日夜“东方之星”轮事件发生后,中国船级社总部快速反应,于2日凌晨4点左右召开紧急会议,立刻部署武汉分社及武汉规范所的技术人员一行十人即刻前往现场参加救助。武汉分社总经理王志刚和武汉规范所所所长罗肖锋、技术骨干张云斌,组成现场支持组赶往现场搜救船,剩下7人留在岸上作为后方支持。

事发突然,而且“东方之星”轮不是中国船级社检验,所以“我们并不掌握该轮的图纸资料”,林耿菁说。为了第一时间为搜救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船级社总部立刻布置重庆分社,向该轮原船舶检验单位取得船舶的部分图纸资料和检验信息,传给现场技术组分析。

在对船舶结构图纸资料进行仔细研究后,现场人员分析了船舶可能存在空气的位置、人员可能生存的处所,为确定三个探测孔来探测生命源提供技术支持。结合指挥部的船舶打捞扶正方案,中国船级社后方支持人员系统评估了船体总体强度、船舶稳性和浮态及提升部位结构受力,现场人员研究后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钢缆要几根,需要多粗,应具备多大的起浮能力,应该从第几号通道穿引过去……给现场搜救指挥部的总体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当船体扶正出水,为了避免受损船舶给上船搜救的解放军官兵带来次生事故,中国船级社现场组的技术人员继续挑灯夜战,为解放军官兵讲解现场安全保护的注意事项,引领官兵逐个舱位进行检查标记,及时建立船舶各层甲板的搜救通道,正确指明油舱等特殊区域和遇难者聚集区域,哪间可以采取搜救,哪间可能还存在危险,为探寻和搜集遇难者提供帮助。

6日上午,当舱内搜救基本结束,已经连续奋战了5天的中国船级社工作人员才撤出现场。此时,他们已经连续度过了4个不眠之夜。

截至目前,交通运输部门已安排254艘船舶、2504名水上搜救人员开展搜寻遇难人员工作。面对家属的期望和重托,面对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所有的救援者从到达现场的那一分钟起,就开始了不分昼夜、挑灯夜战的搜救。他们的努力,会持续到救援的最后时刻……

记者手记 风雨中,善行温暖人心

5天、100多个小时的“东方之星”轮翻沉事件现场采访,异常艰苦、难忘。

艰苦源于精神和体力所受的双重考验:要在悲痛的情绪下如此近距离地面对生死,要极度镇定地保持平静,要克制内心的万千感慨而依然静默地怀抱希望;同时,要习惯连续几十个小时不眠不休,要学会在甲板上就地打盹补充体力,要随时拎着行李应付不期而至的“船船转场”,要在泥泞不堪、人头攒动的码头找一把椅子落座,也要在突发事件的瞬间和人高马大的其他记者争抢位置、拍到清晰的照片。

这所有的艰苦并不让人心酸,因为,我们一直被灾难面前涌动的爱的力量包围。

清晨,饥肠辘辘的我们在船上简易的小厨房里与部队首长分享一份简单的早餐;深夜,坐在船舶楼梯上打盹的我们被长航人带进会议室分享沙发,小睡两三个小时;海巡艇上,吃了3天泡面的海事人把盒饭让给我们,继续啃他的“干脆面”;为了让我们赶上新闻发布会,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尤习贵和我们4个人一起挤在车里,把我们从偏远的码头现场指挥部带进了监利县城……救援现场的每一个人,既是具体鲜活的自己,也是温暖团结的家人。目光交汇的时刻,点头示意的瞬间,大家都能互相理解、互相懂得。

现场之外也爱意滚滚。事件发生后,上海的救助打捞队员要第一时间乘飞机赶赴现场,可最近一班飞机舱位不足。经过机场现场动员,乘客们主动让位,让首批二十几名救援者全部坐上了最快的那班飞机。在湖北监利县城,千余辆出租车和私家车系着黄丝带上路,免费接送沉船乘客家属和救援者,酒店提供免费食宿、超市自发运送物资……每一次打车,师傅们只要获知我们是到一线参访的记者,不管远近,坚决不收车费。

在监利县城,我们幸运地遇到了朴实的出租车司机贺林春夫妇。得知我们刚从核心现场返回县城、住宿没着落,贺师傅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住。他爱人在上班间隙赶回家,帮我们换上干净的床单被套,临走时把家门钥匙留给我们,还要把自己的私家车免费借给我们开,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爱,让我们暖意融融。

6月6日,我们计划返京。贺师傅夫妇一大早起来帮我们准备本地特色早点,热情地帮我们联系前往武汉机场的车辆。他说:“遇到这么大事,我们能做点什么才会感到安心。”汽车徐徐驶离他们的家门,夫妻俩目送我们远去,久久没有离开。

大难面前,我们看到了善的自发接力,风雨中的温暖人心。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协会风采

  • 聚焦新技术、新工艺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观摩会顺利开展
  • 深圳市城市交通协会换届大会暨第六届(一次)全体会员大会隆重召开
  • 云基智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赴协会交流
  • 赣州市公路学会赴协会交流 并签署战略合作学术交流联盟协议
关闭 微信